血制品企业业绩为何相差悬殊?
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受益于行业景气,2023年业绩均实现较快增长,同行业的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业绩却有所下降,难道错失行业机遇?其实并没有,两者血制品业务均实现稳健增长,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剥离非血制品资产及计提减值。
A股资本市场共有6家血制品上市公司。截至3月19日收盘,其中有4家已经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或快报,分别为天坛生物、卫光生物、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25.23%、69%至111%、-11%至15%、-45.06%。
目前,四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为448亿元、66.25亿元、488亿元、142亿元。
利润有增有降
天坛生物1月11日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1.82亿元,同比增长21.59%;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增长25.23%;扣非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增长28.31%。
天坛生物1998年登陆深交所上市。经过2010年、2017年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后,天坛生物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血液制品专业化运营公司,共计拥有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等三大类、14个品种、72个血液制品生产文号。公司所属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2家,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76家,筹建浆站26家。
卫光生物1月20日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1.99亿元至2.48亿元,同比增长69%-111%;扣非净利润1.71亿元至2.13亿元,同比增长69%-111%。
卫光生物创建于1985年,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共10个品种22个规格,目前拥有9个单采血浆站,实际控制人由光明国资局变更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可以看出,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2023年业绩均实现不错增长。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行业内的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业绩预告下限却有所下降。
上海莱士1月30日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实现76.18亿元至82.75亿元,同比增长16%-26%;净利润16亿元至20.7亿元,同比变动-15%至10%;扣非净利润16.29亿元至20.99亿元,同比变动-11%至15%。博雅生物3月13日发布业绩快报,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6.52亿元,同比下降3.87%;净利润2.37亿元,同比下降45.06%;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下降63.51%。
上海莱士拥有单采血浆站44家,5个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公司2022年全年采浆量突破1400吨,位居行业第二。
博雅生物拥有4家成员企业和16个单采血浆站,拥有3大类9个品种23个规格血液制品产品。
上面四家上市公司均属于血制品行业。在业绩方面,为何会有两家增长两家下降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计提减值
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业绩增长,均受益于血制品行业景气。
2023年,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和经济复苏,医院就诊快速恢复,产品销售端市场需求复苏。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除2020年受疫情封控影响外,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整体呈上升趋势,血制品常规需求持续回暖,批签发量随之增长。华安证券研究报告称,2023年中国主要血制品品种批签发批次同比改善明显。
对于业绩增长,天坛生物2023年业绩快报称,主要由于2023年度产品销量增加带来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卫光生物2023年业绩预告称,血液制品总体需求较好,公司相关血液制品订单充足,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较好增长。
与此同时,天坛生物持续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公司所属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均于2023年9月先后获批上市销售。此外公司人纤维蛋白原、兰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均已处于上市注册申请阶段。国金证券认为,未来天坛生物产品线有望持续丰富,将带动公司吨浆利润持续提升。
既然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在血制品行业景气下均实现业绩增长,为何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业绩表现不如前者?难道后面两家上市公司没有抓住行业景气周期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上海莱士2023年业绩预告称,2023年度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趋势良好,血液制品自产自销业务和进口产品委托代销业务均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博雅生物2023年业绩快报称,公司2023年实现血液制品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
从2023年前三季度来看,上海莱士营收同比增长19.87%,净利润同比增长11.46%,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2.73%。博雅生物2023年中报披露,公司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2亿元,同比增长10.03%,净利润5.52亿元,同比增长124.5%。
从上面可以看出,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2023年血制品业务均实现稳步增长,与整个行业景气周期相符合。既然如此,为何其净利润预告下限还出现下滑了呢?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两家公司业绩均受到非血制品业务因素影响。
上海莱士2023年业绩预告称,根据《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及相关会计政策规定,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初步估算了2023年度商誉减值测试及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测试对净利润的不利影响。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上海莱士长期股权投资和商誉账面价值分别为157.07亿元、47.03亿元。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两项资产,金额最大的为基立福股权,2023年上半年末账面价值154.43亿元。
上海莱士2020年通过定增换股获得基立福4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基立福持有上海莱士股份比例增至26.20%,超过上海莱士原控股股东科瑞天诚及莱士中国。因此,基立福成为上海莱士第一大股东,上海莱士由此变更为无实控人、无控股股东状态。随着股权相互绑定,两者同步开展业务合作。2021年1月,上海莱士与基立福签订《独家代理协议》,以独家经销商的身份代理销售基立福国际的人血白蛋白、阿白素和血浆蛋白等产品。
资料显示,基立福总部位于西班牙,主营业务为收集血浆在全球制造和销售血浆衍生产品。基立福2020年和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8.54亿元、450.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9.64亿元、15.46亿元。此外,根据上海莱士年报披露,其代理销售基立福的进口白蛋白产品金额2021和2022年分别为9.56亿元、27.3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5.56%、25.12%。
根据2023年中报披露,上海莱士商誉共包括11项资产,其中金额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商誉期末余额分别为39.37亿元、14.76亿元、2.21亿元。截至2023年中期末,公司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10.2亿元。
博雅生物2023年业绩快报对业绩下降解释称,公司分别于2023年9月、10月转让了复大医药股权和天安药业股权。在复大医药自2023年10月份、天安药业自2023年11月不再纳入合并报表情况下,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3.87%。公司2023年净利润同比减少45.06%,主要系计提收购新百药业形成的商誉减值准备2.98亿元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影响。
天安药业是一家糖尿病药物研发和生产企业,公司生产的“天安牌”系列糖尿病产品,包括安多维(盐酸二甲双胍片)、安多可(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安多明(羟苯磺酸钙胶囊)等20余个品种药物。2023年以来,天安药业主要产品受“集采”政策等影响销量下降。博雅生物2023年中报披露,糖尿病业务(天安药业)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0.81%至5990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60.11%至738万元。
复大医药是一家专业的营销公司,以代理血液制品为主营业务。博雅生物2023年中报12页披露,药品经销业务(复大医药)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98%至5.3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4%至2497万元。
新百药业是一家生化领域药品研究与开发的制药企业,涉足骨科、肝炎、妇科及免疫调节等多个用药领域,核心产品包括骨多肽系列和缩宫素系列等。博雅生物2023年中报披露,受部分产品退出医保及地区“集采”政策等的影响,生化药业务(新百药业)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43%至1.8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3.25%至1512万元。
博雅生物2023年中报称,公司始终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血液制品企业”发展战略,坚持以血液制品为主导的原则,积极稳定非血液制品业务,并逐步推进非血液制品业务剥离。因此,在目前发展战略及部分非血制品业务盈利下降的情况下,博雅生物剥离了天安药业和复大医药,并对新百药业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博雅生物商誉账面价值为4.98亿元。
至此,事实已经非常清楚: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2023年业绩下降均是由非血制品业务因素影响所致,两者的血制品业务均处于稳步增长通道之中。
实控人变更
在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计提减值及剥离非血制品资产背后,两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均已经发生变更。在此背景之下,甩掉历史包袱将有助于上市公司未来轻装上阵。
上海莱士2023年12月29日公告称,海尔集团收购基立福持有的公司20%的股份,转让价格9.4元/股,转让价款共计125亿元,溢价17.6%。同时,基立福将其持有的剩余上海莱士6.58%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予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交易完成后,上海莱士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海尔集团。
在本次此次交易中,基立福承诺2024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标的资产(GDS)的累计EBITDA将不低于8.5亿美元,同时每年派息金额不少于该财政年度净利润50%。上海莱士2023年半年报披露,公司所持有基立福股份对应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154.43亿元,该部分资产收益率对整体ROE影响较大。银河证券认为,本次交易承诺有利于上海莱士提升投资回报率、降低减值风险、提升现金回报率。
此外,基立福就白蛋白独家代理业务与上海莱士签署10+10年长期协议,并就价格及最低供应量做出承诺,对上海莱士进口代理业务有稳定预期。华安证券认为,上海莱士作为境外公司基立福的国内唯一代理,进口人白将在未来二十年保持稳定,为公司业绩增长保驾护航。
在代理业务以外,上海莱士血制品自营业务仍是其最核心营收和利润来源。根据2022年年报披露,公司自产自销产品营收为37.71亿元,占全部营收的比例为57.97%,毛利率58.37%,比进口白蛋白产品毛利率高出33.25个百分点。而在海尔集团成为实控人之后,将有望赋能上海莱士自营业务加速发展。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巨头之一,资产实力雄厚、管理优良,目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79位。海尔近年来着力布局大健康产业赛道,目前拥有海尔生物和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并购上海莱士则进一步完善了海尔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对上海莱士而言,结束此前四年无实控人状态,有望制定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有利于公司整体管理效率提升,业绩稳步增长。
山东省总人口排名全国第二,人口资源优势显著。目前山东省境内采浆站近20家,其中泰邦、蓉生两家公司浆站数量较多,剩余未开发浆站的县域数量超30个。中邮证券认为,海尔集团入主后,有望赋能上海莱士在山东省内及省外新浆站资源的开发和拓展,公司外延并购能力得以大幅增强。
东吴证券认为,海尔将支持上海莱士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还将利用自身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赋能莱士,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和技术创新能力,助力上海莱士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公司。
博雅生物实控人变更要早于上海莱士。
2020年9月,高特佳将其持有的博雅生物16%股份转让给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每股转让价格为38元,转让总价款26.35亿元。同时,博雅生物向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定向发行股份,发行价格31.43元/股,募集资金27.24亿元。两次交易总代价约为53.58亿元。
2021年11月,博雅生物完成定增股份发行,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到28.86%,合计拥有40.01%股份的表决权。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替代民企高特佳成为控股股东,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成为实际控制人,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按照最新数据,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共持有博雅生物29.28%股份。
博雅生物2022年血制品采浆量439吨,目前在营浆站家14家。东海证券认为,华润集团具备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资金实力,在央企的支持赋能下,博雅生物的浆站拓展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2023年9月,博雅生物收到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批复文件,同意公司在泰和县、乐平市设置单采血浆站,公司采取先租后建、构建标准化建设等措施以缩短建设周期,预计于2024年中获证开采,届时公司在营浆站总数将达到16个。
在现有浆站之外,博雅生物借助华润集团与各省的略合作关系,布局多个省份拟设浆站实地调研与选址工作,积极申请新设浆站。浆站设置需要向县、市、省三级政府部门提交申请材料,据前期公司披露,目前已有19个浆站获得县级批文。公司力争至十四五期末新增浆站数量不低于16个。
博雅生物表示将通过华润集团支持、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力争在十四五末浆站总数量达30个以上,采浆规模1000吨以上。
行业前景向好
上海莱士和博雅生物未来发展除了有赖于新股东赋能以外,还将受益于整个血制品行业前景向好。
随着中国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血液制品的使用量和临床应用领域持续扩容,血液制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从人均使用量情况来看,中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用量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血白蛋白人均年消耗小于0.1g/年,免疫球蛋白人均年消耗小于0.01g/年,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区人血白蛋白人均年消耗约0.5g/年,免疫球蛋白人均年消耗约0.04g/年。未来,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和医疗水平提升,中国人均血制品使用量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血液制品销售额约为464亿元,对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成长空间巨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有望提升至780亿元左右,2022-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在供应端,随着血液制品生产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采浆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2022年采浆量上升至10181吨。然而,由于血浆采集的严格政策,中国血浆采集量与实际血浆需求量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华安证券研报称,按国产及进口血液制品批签发数据估算,国内原料血浆需求量已超16000吨/年,显著超过国内采集血浆量。因此,目前国内原料血浆供应量无法满足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国内采浆量潜在空间有待开发。
开源证券预计,未来几年血制品市场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面对供需偏紧现状,十四五规划期间多地发布单采血浆站建设规划。比如,云南全省计划共设置单采血浆站19个,内蒙古自治区计划2022-2025年全区规划设置10个单采血浆站,河南省规划7家单采血浆站等。十四五期间,随着更多省份披露采浆站建设规划,未来国内批准采浆站数量有望显著增加。华安证券认为,目前十四五规划还剩最后两年,前三年获批浆站比较少、后两年浆站获批有望加快。
血制品行业是高门槛存量竞争的局面,自2001年后中国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制品企业不足30家,具有新设单采血浆站资质的企业仅有9家。
2012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规定,有资格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的企业,其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液制品不得少于6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类制品。按照该规定,目前具有新设单采血浆站资质的企业仅有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上海莱士、卫光生物、泰邦生物、绿十字及派斯菲科。
在上面企业中,股东背景更为雄厚的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上海莱士、派斯菲科,在获取新浆站方面将更加具有优势。
血制品行业的增长主要靠浆量的提升和品类的丰富。浆量是决定供给量的核心要素,品类丰富则能提高吨浆产值和利润。国内目前主要生产的大部分为较为常见的品种,高附加值品种的生产较少。开源证券认为,随着未来高附加值品种逐步上市,国内血制品企业的吨浆收入和利润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