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财信

聚焦IPO | 天津同仁堂高新技术资质恐名不副实,数千万元投入竟连续两年无专利成果

证券市场红周刊 发布于 2021年08月01日 00:28

红周刊 记者 | 王宗耀

天津同仁堂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仅与同行业公司对比明显不足,且对研发人员重视度也不够,进而导致其近两年竟然无一项专利成果。此外,其高新技术资质如果以公司披露的现有资料看,似乎也存在一定的水份。

曾于2018年发布招股书拟登陆主板未果的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同仁堂”),近日再次发布了招股书,与上次登录主板市场不同的是,此次其转换了“战场”,拟登陆创业板。

此前,《红周刊》记者在《天津同仁堂IPO前夕“改造”财报,半数医药销售人员为“临时工”》一文中,就天津同仁堂IPO前夕“改造”财报,以及公司雇佣大量非全日制员工做医药销售人员的情况曾进行过详细分析。实际上,除了已经报道过的问题,作为一家中成药研发、生产企业,若从其研发能力进行分析,可发现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是让人担忧的。

市场竞争激烈,背后危机四伏

在《天津同仁堂IPO前夕“改造”财报,半数医药销售人员为“临时工”》文章中,《红周刊》记者曾提到,天津同仁堂的产品种类并不多,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来自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三种产品。收入来源的集中度很高,意味着不论哪种产品市场收入大幅下滑,均可能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然,如果公司生产的药品在市场上没有竞品,属于蝎子粑粑——独一份,那么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可能获得不错收益的,可事实上,天津同仁堂生产的三类药品在市场上均有为数不少的竞品存在。

以收入贡献占比最高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肾炎康复片来说,就有江苏苏中药业集团的黄葵胶囊和湖北亿雄祥瑞药业的肾炎四味片,而肾炎四味片与其产品还属于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品种。

至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主要产品血府逐瘀胶囊的竞争药品,市场上更多,不但有重庆希尔安药业生产的血府逐瘀片、潍坊中狮制药生产的血府逐瘀片、黑龙江参鸽药业生产的血府逐瘀丸,更有上市公司吉林敖东子公司吉林敖东延边药业生产的血府逐瘀口服液。

而主要作用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第三大类药物脉管复康片,竞品不但有陕西东泰制药生产的脉管复康胶囊,且还有山西仁源堂的脉管复康片。

既然公司的三大类药品在市场上皆存在不少竞争产品,在产品功效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其想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就需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然而就现有的销售情况看,现有的销售规模却是建立在公司不断增加销售费用的基础上完成的。依据公司披露的数据,报告期内,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46.64%、47.56%和49.03%(详见表1),尤其2020年,仅销售费用就耗去了营收的一半左右。作为一家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医药公司,如果仅靠“烧钱”策略就想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恐非易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多项行业政策,从“两票制”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无不对行业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前不久,国家组织的五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已先后启动,各省市或跨区域联盟可依法合规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其中,青海、辽宁等省份开展的省级带量采购已开始将部分中成药品种纳入采购相关目录的范围。

随着集中采购制度的推进,一旦天津同仁堂主要产品纳入集中采购范围,且未能中标的话,则对公司的经营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即使能够中标,产品价格也可能会大幅下降,届时依然会拖累公司的毛利率。 研发投入偏低,研发实力有限

既然天津同仁堂存在上述诸多风险,那么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出新产品就成了其保持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天津同仁堂的研发投入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1864.69万元、2097.33万元和2600.11万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了12.48%和23.97%,如果单看增速,也是可圈可点的,但若考虑研发投入占比和金额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2018年至2020年,天津同仁堂实现的营收分别为6.66亿元、7.44亿元和8.18亿元,参考收入规模,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80%、2.82%和3.18%。显然,对于一家产品种类并不丰富的药品研发生产企来说,这样的研发费用率是明显偏低的,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甚至连3%都达不到,直到2020年才刚刚超过3%。

在招股书中,天津同仁堂从数十家医药行业企业中仅仅选取了步长制药、沃华医药、汉森制药三家公司作为对比标的,可即使如此,在整个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仍远不及同行业公司的平均水平,占比在四家公司中是最低的,即使是从投入绝对金额来看,投入费用也是最低。显然,相比同行业公司,其研发投入方面仍需大力加码。

那么,除了研发投入稍显不足外,其研发团队实力又如何呢?

研发人员规模是团队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的一个表现,如果企业吝于投入,不扩充研发队伍、招聘高端人才,很多研发项目恐怕很难持续下去。根据天津同仁堂招股书披露的同行业对比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均过百人(详见表3),而平均研发人员数量则超过300人,唯独天津同仁堂“与众不同”,其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仅为66人、79人和75人,显然其研发团队人员规模远不如同行业可比公司,这从侧面至少能反映出公司的研发能力在同业中是仍稍显不足的。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前发布的招股书可以发现,天津同仁堂的核心技术人员原有三位:苗淑杰、王佳和罗钰。其中罗钰曾担任过天津同仁堂的技术中心主管职务,然而其于2019年1月份便离职了。对于核心技术人员离职一事,当时新三板挂牌的天津同仁堂却未发布公告予以披露,由此可看出,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似有一定不足。

罗钰离职后,公司还剩下两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一位是出生于1984年的王佳。从招股书披露的履历来看,从2015年至今,王佳曾长时间担任同仁堂的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的职务。虽然天津同仁堂只是新三板挂牌公司,但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均不是很清闲的职务,公司诸多事项均需要其处理,况且该公司从2018年就开始着手IPO,其肩上的责任自然是更加重了。在如此状况之下,作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王佳,是否还有足够精力去研发是值得怀疑的。

研发人员薪酬不高

研发投入不高,研发费用率占比偏低,团队整体规模也不大,那么公司对研发人员的待遇情况又如何呢?

从研发费用的具体构成来看,天津同仁堂装备调试与试验费用占比最高,其次便是职工薪酬。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重视研发,在研发人员没有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研发人员的薪酬随着企业的发展是不断增加的,可令人不解的是,2020年,随着其研发费用的增加,公司研发人员的薪酬总额却出现了下降,从2019年的800.45万元下降到732.81万元,难道是公司的研发人员出现了大量流失?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可以推算出,2018年至2020年,其研发人员的人均年薪分别为9.35万元、10.13万元和9.77万元。考虑到公司2020年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19年的79人下降到75人,减少了4人,理论上,若按2019年研发人员平均年薪10.13万元测算,则这离职4人影响的费用仅为40万元左右,可实际上2020年研发人员实际薪酬却下降了80万元左右。如此情况不难看出,公司在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研发投入加大的情况下,其研发人员人均薪酬出现下滑是可疑的,一种可能是,该公司放低了研发重视度;而另一可能则是,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做高利润而人为调低了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天津同仁堂管理人员数量为121人,另外当年还有18名非全日制管理人员,而当年其管理费用中的职工薪酬为1967.46万元,若将其18名非全日制管理人员也全部合并计算,则管理人员的人均薪酬达到了14.15万元。要知道按照相关制度,非全日制员工每天工作时间为4小时,且天津同仁堂没有为他们缴纳除工伤保险以外的其他四种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因此其薪酬理论上要比全日制员工低的多,可若考虑这一因素,则公司管理人员的人均薪酬可能更高,明显超过了研发人员9.77万元的平均薪酬。

另外,从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来看,报告期内发生费用最多的分别是制剂工艺改进、血府逐瘀胶囊有效性评价研究、血府逐瘀胶囊对PCI术后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则是对肾炎康复片、脉管复康片等现有产品的研究,至于新产品的研究从其披露的信息来看则相当少,如此情况意味着,公司在很长时间内可能仍需要依赖现有的三款产品创利。

缺乏最新研发成果

在研发上吝于投入,研发团队实力有限,企业本身重视度也不高,企业的研发成果自然也不会很多,这一点在其专利上是有所体现的。

天津同仁堂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拥有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对于一家医药企业来说,这样的专利数量是并不算多的,以同行业公司步长制药为例,截至2020年底,其拥有346件有效专利,仅2020年就新增发明专利17件,而在研产品有234个。而即使规模较小的沃华医药,截至2020年末,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也有36项。

如果仅仅是发明专利少,但专利足够新型,而且不断有新的专利产出,是仍有望创造出更多新产品的,但对于天津同仁堂来说,其大量的研发投入像是“打了水漂”,几乎看不到新专利诞生。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专利申请时间看,天津同仁堂的29项发明专利均是在2016年以前申请的,而2017年以来竟然连一项发明专利都没有。其最新的专利是2018年申请的数项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意思的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在投入数千万元研发费用下,竟然没有任何专利成果,如此情况显然让人质疑其这两年的研发投入的真实性。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天津同仁堂靠着三类几年前的老产品要去面对诸多同行业医药企业类似产品的竞争,显然这种躺着吃以前的劳动成果的好日子是很难长久的。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存疑

虽然研发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新专利,但天津同仁堂对“高新技术企业”这一资质却盯的很紧,毕竟取得这一“金字招牌”后的好处很多,不但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的补助金,且企业所得税也可以从25%减按15%的税率缴纳,单单这一项,每年就可为其节税不少。

据天津同仁堂在2018年发布的招股书,公司及子公司天津宏仁堂均为高新技术企业,自2014年至2019年按照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此外,其在最新发布的招股书中也表示,根据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税务局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2012000739和GR202012000430),公司及天津宏仁堂药业自2020年10月起至2023年10月按照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其2018年和2019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分别为2.80%和2.82%,若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相关条件,企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能低于3%,按照这一规定,显然天津同仁堂是无法满足相关条件的。

另外,在此前文章中我们曾提到,天津同仁堂存在诸多非全日制员工,其与这些员工均签署了劳动合同,因此,2018年和2019年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员工总人数分别为830人和794人,而同期,其公布的研发人员数量则分别为66人和79人,按照这一比例计算,则其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仅为7.95%和9.95%。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相关要求,“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这一标准来看,天津同仁堂研发人员占比是低于相关要求的,显然也不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可奇怪的是,该公司竟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招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其在申请该资质时,将非全日制员工排除在员工人数之外了不成?可若真的如此,则其中的合理性就很值得商榷了,毕竟这些非全日制员工也与之签署了劳动合同,且其在招股书中披露的员工总数中是包含这些员工的。

由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天津同仁堂获得相关的税收优惠,其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优惠金额则分别为1445.30万元、1795.82万元和1708.69万元。如果真如前文《红周刊》记者所分析的,天津同仁堂本身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其是用其他不合规手段取得资质,则一旦被相关部门查实,公司不但需要补缴此前享受的相关优惠,且还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处罚。

相关阅读:天津同仁堂IPO前夕“改造”财报,半数医药销售人员为“临时工”

(本文已刊发于7月31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