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财信

稳就业还需保民企

壹财信 发布于 2022年06月10日 17:30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失业率数据,其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备受关注的青年(16~24岁)失业率也从3月的16%升至4月的18.2%。数据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裁员潮下的应届生

3月中旬,阿里裁员、腾讯裁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其实从去年至今,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百度、有赞、京东、爱奇艺、快手、滴滴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在不同时间段都曾因裁员信息被吹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家电行业头部企业美的集团被传出裁员50%,5月20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回应:“有人说美的裁员50%,完全是无中生有。”但同时也表示,基于对未来的判断,美的觉得当下要稍微做一些收缩。但在后来的有关媒体报道中,有美的内部员工指出:“现在已经是第二轮(裁员),第三轮将在6月,裁掉1/3的人很正常。”

裁员已经延伸到未入职的毕业生。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都曾传出在5月份“毁约”2022届校招生的信息。有媒体曝出,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确有“毁约”校招生的事实,毁约赔偿金均为5000元/人。毕业即失业,一语成谶。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有三个主流去向:考研、考公、就业。其中考研和考公部分虽然基数较大,但由于难度较高、名额有限,往往大部分还是涌入到求职大潮之中。

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117.7万人,2022年大概率会继续扩招,但对于庞大的考研报考基数和增长规模来说依旧很难有明显的改观——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研考报名人数达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21.3%,报考人数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2022年公务员国考招31000人,各地省考也在逐步确定,根据中公教育统计数字显示,截至3月2日,可统计参加联考的24个省份总招聘人数为119342人,这样算下来,国考加上省考(联考省份加非联考省份)的总人数约在19万左右。由此可以算出,走向社会求职的待业人员应届生约为1076万-120万-19万=937万人(假定研究生招生人数扩招至120万)。

北大女博士考取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城市管理执法岗的信息被各大自媒体反复热炒,虽然有很多自媒体对于北大女博士考城管的目的做出了很多解读,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今年应届生就业压力很大。

不过就目前来看,应届生在青年群体里中还有多种选择值得选择,除了考研深造、考公务员之外,企业也在不断招收应届生——互联网大企业虽然在裁员,但同时也在根据发展计划不断招聘应届生。真正困难的是往届毕业生,尤其对于30岁以上的青年人,上有老下有下,房贷车贷压在身上,继续深造不现实,考公务员没优势,仅有的几年工作经验在继续应聘的路上也并不能带来太多亮点,留给大龄待业青年的选择确实不多了。

青年稳则社会稳

严格来说,青年人失业率并不仅仅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6~24岁的18.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方法,青年人为20周岁~39周岁,中年人为40周岁~59周岁。社会发展的真正主力军应该是30~50岁这个年龄段,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冲劲儿的20~30岁青年人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力,但24岁以下的青年人更多处在刚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但即便是25~59岁调查人口失业率的5.3%也让很多学者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只是看失业率或许感受不深刻,来看看相关机构统计的失业人数: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4月30日A股共有4650家企业公布了2021年员工变动人数,其中有1697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为909993人。裁员超过1万人的A股上市公司有14家,其中中国天楹裁员数量为44898人,裁员比例为74.55%,裁员人数居上市公司之首。裁员比例在50%以上的有43家,其中海航科技裁员比例高达99.82%,员工总数由36992骤减至66人。

以上这只是2021年的数据,今年的数据可能还会更难看。失业率升高的原因,一部分源于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利。比如猪肉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新希望、正邦科技等公司受影响较大,进而出现裁员情况;房地产行业的走低,蓝光科技、阳光城出现较大亏损;教培行业的新政,涉及约2000万从业者再就业⋯⋯除此之外,由于疫情原因,创业公司减少,缺少新增职位,也是导致失业率上升原因之一。

青年失业率的升高,一方面容易引起消费水平降低,消费水平降低导致生产端降低,生产萎缩导致更多的人失业,恶性循环下必然导致宏观经济走弱;另一方面,就业焦虑也会造成青年人个人精神问题、家庭问题频发,进而导致犯罪率、患病率和自杀率的提高。青年人群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青年稳则社会稳,青年人群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民营企业是青年就业的主要阵地

早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民营企业作用的认可,更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的数据支撑。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民营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的98%,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的83%。这一数据可以充分地表示,民企稳则就业稳,民企稳则经济稳。自从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为了控疫情、保民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此同时,大量的民营企业在疫情影响的不利因素下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捐助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是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规模稍大的企业或许尚可艰难中继续运营,但是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或难以为继——中小企业加上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比重超过90%。通过近两年的裁员信息可以看出,即便是大型企业也开始缩减成本开支,紧衣缩食意图存续,中小微企业处境可想而知——经济上升时企业盈利往往是从大企业到小企业传导,经济下行时出现亏损也往往是从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当大企业都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很多小企业或许已经倒闭。

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国家始终高度关注。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确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

会议明确指出,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当前相关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大帮扶力度。一是抓紧把已确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确保6月30日前全部退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符合条件的中型企业退税也要提前到这一时限完成;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特别是金融扶持。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引导银行加强主动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续贷、展期、调整还款安排,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扩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业务覆盖面。尽快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地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对经营困难的给予房租、担保费、贷款利息等补贴。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阶段性优惠电价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6个月内补缴。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三是在5月底前全面排查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的中小企业账款,无分歧欠款发现一起清偿一起,确有支付困难的6月底前明确还款计划。把清欠列入今年审计和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严肃查处变相拖欠行为。抓紧出台压缩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的措施。会议强调,要压实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责任,着力解决政策落地堵点问题。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5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稳就业各项举措,重点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推进企业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更大力度推进降成本工作,加强对制造业、接触型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帮助他们挺过难关、守住岗位。

二是通过促创新创业带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增强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平台建设,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三是通过抓重点群体稳就业。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鼓励地方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农民本地就业渠道。

四是通过人才培训强化就业支撑。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工作。

通过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因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或会得到缓解,但保障就业率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无疑还是保市场主体——促创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方式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尤其在国内外疫情不确定因素下,积极出台更多可落地、易实施的扶持政策,可以让更多的民企能够渡过难关,保就业、增就业,进而提高就业者收入、拉动消费,为我国经济内循环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

(转载自:《中国民商》2022年06期)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