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配置③ | 格雷厄姆的“平衡之道”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被誉为“华尔街教父”。除了在证券投资领域的成就外,他还在戏剧、语言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他曾提出了最基础的“50:50”的股债配置模式,并且强调要根据市场变化维持股和债资产间的平衡。
那么,格雷厄姆的资产配置思想对普通投资者有何借鉴?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平衡之道”。
“聪明的投资者”
1894年,格雷厄姆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犹太家庭,童年时父亲早逝,他很早就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先后做过推销员、家教、挤奶工、会计等。
虽然童年饱受困苦,但幸运的是,凭借过人的天赋和优异的成绩,格雷厄姆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并且仅用了2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4年的大学学习。
1914年春天,格雷厄姆受校长推荐成为了一名华尔街的证券业务员,由此开启了他成为“华尔街教父”的传奇人生。有趣的是,这位投资大师在大学毕业前从未接触过与投资有关的任何学习。
凭借优秀的数学量化分析能力,格雷厄姆严谨地分析股票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现投资机会,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此后,他还将投资经验总结成为《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等书,并持续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证券分析”课程。
格雷厄姆曾说过:“投资分散化会使安全保障进一步得到提高”,他关于分散投资的理念给资产配置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参考。他的课程和专著也让许多人受益,像巴菲特、约翰·邓普顿等投资大师,都算得上他的“门徒”。
“再平衡”的重要性
1949年,格雷厄姆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首次出版发行,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资产配置模式——“50:50”股债配置。
这个思路是把总资产分成两份,一半配置股票,一半配置债券,并且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维持股、债之间的均等划分,即卖出涨得多的资产、买入跌得多的资产,以此将资产组合保持在股、债各50%的比例。
“50:50”的思路简洁明了,体现了平衡收益和风险的思想。巧合的是,在非常近的年份(1952年),马科维茨也提出了资产配置的现代组合理论,两人在思路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实际上,投资者在进行股债配置时,不一定严格按照50:50,也可以是20:80、60:40等,具体需要结合投资者的风险投资偏好和承受能力,确定合适的目标比例。但无论选择何种比例,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根据市场的涨跌定期进行“再平衡”。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打造一个股债配比的投资组合或许不难,但是能够长期坚持,做到定期的“再平衡”却不容易。这背后需要的是对资产配置理念的认同和对投资纪律的长期坚持。
在实际投资中,可以考虑通过投资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的方式,让资产配置更加便捷,后续可以根据两只基金的涨跌情况进行相应地增配和减配,来恢复组合的目标比例。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再平衡”呢?下面我们举例看一看,做不做“再平衡”有何区别。
如下图所示,以沪深300指数(跟踪产品举例:510310)、中债新综合财富指数(跟踪产品举例:161119/161120)分别代表股票和债券资产,按照“50:50”构建股债组合。其中,红、蓝两色曲线的配置比例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前者会在每年年末进行“再平衡”操作,把股债比例恢复到初始的50:50。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组合在构建初期,曲线重合度比较高,随着时间拉长,两条曲线的差异逐渐扩大,红色线的表现优于蓝色线。
格雷厄姆认为,“再平衡”用交易纪律代替猜测市场的涨跌,让你基于简单和客观的标准做投资决策。也就是说,通过再平衡,将资产比例调整回初始设定的合理水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性,确保长期投资策略执行,有助于实现长期投资目标。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格雷厄姆的“平衡之道”有了认识。下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另一位资产配置的大师,他的盛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