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重仓科技新生态 如何登上核心赛道?
近期,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下帷幕,从人形机器人与主持人的流畅互动,到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精准诊断,再到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性演示,不仅展现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硬实力,更揭示了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加速度。
而港股市场凭借也独特的国际化布局,成为全球资本捕捉科技红利的首选地。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达8423.5亿港元,不仅超过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历史纪录,更创下港股通开通以来的年度净流入新高。
科技共生——港股2.0时代的产业革命
十年前,港股科技公司更多扮演着连接国际资本与中国概念的桥梁角色。而当下,它们已成为驱动全球技术变革的核心引擎。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恒生指数年内上涨23.50%,恒生科技指数年内上涨22.05%,大幅超越标普500(7.78%)等其他市场宽基指数。资金投票的背后,是港股科技资产独特价值的显现,港股市场正在凭借更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国际化的布局以及更合理的估值水平,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价值高地”。

当下,港股科技正迈入“从连接到共生”的2.0时代,其中在四个维度中尤为显著。首先是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的开源策略与成本控制能力,使训练成本降至国际巨头的十分之一,彻底击穿算力垄断的高墙。其次是机器人产业自主加速,宇树科技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自给和成本控制上取得重大进展,如G1定价仅9.9万元,产业化落地前景可期。同时汽车出海势不可挡,2025年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占率已攀升至63%,此前2022-2024年增速分别为63%、66%、24%,持续保持高增速向拉美、欧盟、东盟、西亚等多元化市场拓展,复制着当年日本汽车全球化崛起的路径。
创新药也迎来政策春风与出海突破。2024年国产创新药BD出海在全球的项目数占比已达13%,披露总金额占比提升至28%,且在2025年仍有进一步爬升趋势,出海势头十分强劲。此外,2025年1月13日,国家医保局加大对创新药支持力度,如探索丙类药品目录、“1+3+N”多层次保障等,叠加海外制裁风险短期缓解,行业基本面迎来反转。
回顾中国科技产业二十年征程,港股科技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长期韧性。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对比A股和港股科技行业相对全市场的长期走势,近20年内港股科技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显著。当A股市场中科技超额在多轮科技牛中呈现“扩大-收敛”循环,时,港股科技企业凭借更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国际化的布局,以及更合理的估值水平,正成为全球资金配置的“避风港”。

指数为帆:捕捉科技革命的“核心航道”
作为港股科技龙头的集合体,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表现,正是港股科技板块显著优势的生动表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该指数自基日以来总收益达239%,年化收益率12%,显著跑赢国证港股通科技(205%)等同类指数。同时,在2015-2017年、2019-2020年以及2024年中期以来的三轮港股行情中,指数弹性也在同类指数中领先。


天风研究海外首席分析师孔蓉表示,“和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年初至今港股市场涨幅位居全球前列,但相较于其他主要市场,在估值水平方面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具备吸引力。”当前,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指数TTM为23.11,位于指数近五年13.8%的历史分位,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具吸引力的布局机会。

此外,主流机构对港股科技的共识正在强化。华泰证券表示,往后依然看好港股市场机会。港股科技板块,其正处于景气修复+估值低位交集,也是内外资的共识,且大多为大市值头部公司,更适合机构投资者“高切低”布局。中信证券表示,港股科技中报或存在较大弹性。预计港股2025年中期业绩将于8月中下旬集中发布。按当前已有盈利预期的公司测算,2025年上半年恒指整体营收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显著抬升,惟盈利增速或温和放缓。
对于普通投资者,分享这场科技革命的门槛也在降低。与直接买入港股个股相比,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提供了一个“打包”方案:场内交易即可用A股账户一键买卖,0.30%管理费率及0.05%托管费率让成本更低。叠加南方基金金牛指数团队自主研发的量化平台,如同为指数投资装配了高精度导航系统,确保投资组合始终贴合产业演进的最优路径。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已然落幕,但港股科技的创新浪潮方兴未艾。当下,中国科技力量正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共生网络,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所做的,正是将这艘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巨轮浓缩为一张轻便的船票。对投资者而言,登船或许比判断风向更重要,因为真正的科技长牛,从来属于那些在产业脉动中锚定核心资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