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连环雷”再发酵,容百科技坏账计提至8千万被问询
12月15日晚间,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容百科技发布公告,称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要求其说明因比克动力电池未能及时还款,拟对该收款项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比例提高至40%的合理性。
图片来源:容百科技官网
事实上,这已是容百科技第三次宣布对比克动力电池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三次计提之后,这笔欠款的累计单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额达到8118.83万元。同时,其累计逾期应收账款已达2亿元。
12月16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时代财经,计提坏账影响当期利润,属于负面消息。经济学者宋清辉也表示,这对容百科技在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较大,将会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
截止今日下午收盘,容百科技(688005.SH)报27.15元/股,上涨1.01% ,总市值120.35亿元。不过相比八月初最高峰时的307亿,容百科技市值已蒸发约186亿。
12月16日,时代财经就上交所问询以及比克电池还款情况等致电容百科技,对方对此表示不予回应。
仅在一个月前,包括当升科技、杭可科技等也曾先后公告称,对比克电池的应收账款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目前,由众泰汽车和比克电池的欠款纠纷一案引发的一系列A股上市公司债务连环雷,正在由动力电池供应商蔓延至上游的新能源材料厂家。
已计提坏账准备超8100万元
早在11月6日,容百科技就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北容百此前收到比克动力的商业承兑汇票共计7002万元,汇票到期日为2019 年 10 月 29 日。然而,该商业承兑汇票截止目前依然未能实现兑付,相关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已转为应收账款。
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容百科技对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含前述已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不含银行承兑汇票)合计20766.71 万元,其中逾期账款及已到期未兑付汇票合计 20640.43 万元,存在无法回收的风险。
从11月6日起,容百科技对这笔高达2亿元的欠款进行了第一次坏账计提,计提坏账准备规模为1407.72万元;11月15日,容百科技发布公告称,决定补充计提5678.35万元坏账准备;12月15日再度发布公告,拟对比克电池应收款项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比例提高至40%,增加计提1014.85万元坏账准备,累计单项计提坏账准备金额达到8118.83万元。
容百科技三季报显示,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1.59亿元,上述计提坏账总额已经超过其三季度净利润总额的50%。容百科技称,上述坏账准备的单项计提金额将直接影响公司当期损益,减少公司当年净利润5704.44万元。
事实上,在第三季度结束前,容百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就已超过11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达28%。其三季报指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容百科技总资产60.48亿,总负债16.64亿,资产负债率27.52%。其中,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11.95亿,占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8.55%、19.75%。
目前,容百科技已向法院提起诉讼保全并获得裁定支持,但由于可能不是第一顺位保全人,存在财产保全价值无法覆盖诉讼金额的风险。
由于比克电池正在向众泰追讨超过6亿元的欠款,该纠纷也处在诉讼程序当中,就如何解决多家供应商的欠款问题,12月16日,时代财经致电比克电池,截止目前未获得回复。
多家上市公司卷入“连环雷”
由众泰汽车引发的“连环雷”已波及多家上游新能源材料供应商。
仅在一个月前,包括当升科技、杭可科技等都曾先后公告称,对比克电池的应收账款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11月7日,当升科技公告称,对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约3.79亿元。当升科技表示,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上述应收账款的催收,已取得深圳比克、郑州比克的共同实际控制人签署的《债务担保协议》,但上述应收账款仍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在此后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当升科技称将比克公司的应收账款纳入单项计提并将坏账准备计提比率提高至 40%,计提坏账准备金额约为1.5亿元。
11月11日,杭可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对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约1.06亿元,尚有与比克动力合同执行相关的存货余额合计约3000万元,公司目前已对该部分应收账款补充计提坏账准备约 2220.40万元,补充计提后相关坏账准备为3421.07 万元,综合计提比例达到 32.19%。
目前,比克电池对杭可科技、当升科技、荣百科技三家公司未能偿还的账款总额达6.9亿元。
此次多家A顾上市公司遭遇的债务漩涡起源于众泰汽车,比克电池作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自2014年起,就一直是众泰汽车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交易规模占众泰旗下新能源汽车超过六成的动力电池装机量。
自众泰汽车陷入经营困境之后,比克电池就持续追讨累计超6亿元的欠款,在回款无望,资金状况持续恶化的同时,影响到清偿新能源材料供应商的到期款项。
对于这次由众泰引发的新能源车产业链“连环雷”风波,沈萌向时代财经表示,目前,消费市场整体疲软;同时,政策泡沫导致产能过剩后,又马上进行去杠杆挤压泡沫,导致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大规模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