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财信

对话华宝基金基金经理周晶:美股科技股牛市有望持续3~5年,AI应用端比硬件端市场广阔10倍,短期关注绩优龙头,长期产业链有望多点开花

证券市场红周刊 发布于 2023年07月01日 22:48

红周刊 编辑部 | 张桔

编者按

近期美股纳指和标普争奇斗艳,ChatGPT引领 AI元年到来促美国科技股集体狂飙,而苹果新品发布乃至特斯拉的利好不断更是锦上添花。同样作为QDII投资重镇,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今年表现不温不火,尤其三大互联网龙头中规中矩。

下半年征战海外股市如何选择区域、行业乃至标的呢?《红周刊》专访了华宝基金QDII基金经理周晶。他指出:“美国目前的经济趋势还是消费比较强,但是工业制造很弱,后续展望来看,美股科技股这一轮上涨可能还没走完,年内美股科技成长股表现应该好于周期股和价值股。AI带动的这一轮美股牛市,应该是一次至少3~5年周期的机会,科技股中更看好微软和英伟达。”

在谈到港股投资时,周晶则强调:“在港股做投资要考虑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海外流动性以及大国关系等因素;投资港股的问题在于估值何时能回归,首先要等待全球的流动性拐点什么时候确定宽松;其次是中国经济未来复苏力度,其对港股整体上市公司盈利至关重要。”

加息放缓有利于美股估值提升 

美国科技股牛市还在持续

未来随着一些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接受这就是一轮伟大的科技革命,牛市也会走的更远。

《红周刊》:最近美国股市走势强劲,科技股冲在前列,能分析一下具体背后的原因吗?下半年美股市场会延续牛市吗?

 周晶 :美股今年上涨和去年下跌都是单纯的估值反映,去年标普500的企业盈利增长5%,标普下跌主要为估值压缩。而今年标普 500 的盈利是负增长,一季度EPS为-1.6%,所以今年上涨是一个单纯抬升估值的过程。从下跌变成上涨,主要是去年美国处于快速加息的周期,速度史上罕见。 

如果看估值分母端,从去年 11 月开始,鲍威尔已经开 始流露出“利率已有点高”的苗头,可能要进入“wait and see”的阶段,之后纳指最先反弹。刚刚结束美联储6月份议息会议,又明确暂停一次加息。依据鲍威尔“联储的决定会 高度数据依赖”的说法,市场预测美联储今年再加息一次, 然后结束本轮加息周期。那么,今年分母端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利于美股的估值提升。

《红周刊》:那么分子端的情况呢?

 周晶 :今年美国又经历了一轮近几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术革命——AIGC人工智能的突破。所以现在分子端也有后续盈利会超预期的可能,例如 AIGC中的公司包括英伟达、AMD 等,甚至一些小规模的硬件公司如 DSP 芯片领域的Marvell,一季报盈利都超预期。所以我判断,分子端盈利有超预期的可能,分母端有宽松的可能,从分子和分母两端都有利于科技股走高。所以,美股科技股这一轮上涨可能还没走完,到目前为止它并没有把去年的跌幅全部扭转过来。因为去年下跌33%,今年必须上涨49%才能完全扭转。 

对比看周期股,其受美国经济影响很大。今年美国经济增速在下降,但消费增速仍在提升,主要的负面贡献来自于库存下降影响下的投资回落,这无疑是对周期股不利。所以,科技成长股可能还是好于周期股和价值股。

《红周刊》:您如何看待美联储后期的政策取向?停止加息后会很快降息吗?

 周晶 :如果到了年底核心通胀降到3%的水平,这时提降息,遇到的阻力就会比较小。或许到明年上半年核心通 胀真的降到2.5%左右时,才是启动降息比较合适的一个时点。这就是为什么鲍威尔一再在记者会上强调,联储行动是高度的数据依赖,目前还实现不了。

《红周刊》:相比以往几次美股科技股牛市,您觉得此次特殊在哪里?力度如何?

 周晶 :今年这一轮科技股牛市是在去年大熊市基础上的反弹,和2020年源自美联储注水发钱的牛市不太一样, 这次是有新的革命性技术出来的。 

这轮科技牛市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市场还在看估值炒巨头,而未扩散到整个产业和中小公司。但未来随着一些 杀手级应用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接受这就是一轮伟大的科技革命,牛市就会走的更远。同时,这一轮牛市跟以前不同的是恰逢美联储的加息末期,未来联储政策很有可能会逐步走向宽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技股估值。如果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可能要走两到三年,那么牛市也尚未完结。

AI是美国科技牛市的旗手 

短期巨头业绩更好 后面会逐渐扩散

把眼光放得更长看3~5 年,也可以对目前还没有做出盈利、但有一些特殊技术和独有应用场景的公司加以关注。

《红周刊》:就美国科技股而言,OpenAI推出ChatGPT成为导火索,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股投资中“最靓的仔”,如何看AI对美股科技股走强起到了什么作用?

 周晶 :就今年纳斯达克涨幅而言,主要是英伟达、微软、Google、Meta、Tesla、Apple 和 Amazon 这七大巨头所贡献,这些公司几乎都跟 AI直接相关,AI对这一轮美股牛市贡献可见一斑。且除英伟达做芯片外,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等四大巨头都在做大模型。 

ChatGTP3.5和4.0为代表的AI问世后,和之前版本相比,可用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应用场景也逐渐清晰。以AI为核心,众多产业开始被带动起来,包括上游的芯片服务器、光模块,下游各行业的AI应用和大模型。众多被提振的产业叠加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现在AI带动的这一轮美股牛市,应该是一次至少3~5年的周期机会。 

AI 的相关公司持续超预期盈利,上游像英伟达、AMD等一些公司,都已经证明了硬件方面来自AI的巨大需求。Microsoft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能够通过大模型把以前比较老化的Office软件价格再提升。

这也证明应,用端已开始有一些能够落地的项目,所以目前或先从龙头开始,后面会是一个逐步扩散的过程,美股本土已有投资者将这次AI技术革命和当年的Internet革命相媲美,认为这将带来整体美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若后面应用落地越来越多,可以使美国科技行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AI应用端是比硬件端广阔很多倍的市场。

《红周刊》:AI所涉及的相关产业链,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您如何看待科技股估值和业绩间的背离?

 周晶 :最近涨得最多的是一些巨型公司,都是有巨量资金投入到AI中,像英伟达、Microsoft、Meta等。英伟达是垄 断性的上游 GPU 供应商,需求是被下游所带动起来的。在应用端,现阶段只有巨头们才能够通过云端的资源,通过广泛的用户数,推出一些受欢迎的应用,这在财务报表上 体现得也比较合理。 

但对很多中小公司来说,目前成本投入比较巨大,业绩兑现能力有限,因此会出现业绩和市值变化背离。 

历史上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开始连续多少年不盈利。但是往后如果AI产业趋势明确,后面企业的盈利会逐步兑现。 

当前很多投资者还心存疑虑,愿意投资在能够做出业绩的上游硬件供应商上。因此今年涨得最好的是上游硬件供应商,像AMD、英伟达,或者就是能够投入资金、然后能够把投入的资金通过自己的广泛用户数赚回来的巨头,像 Meta、Microsoft和 Google。如果后面真的有杀手级应用落地的话,投资者也会相信前期可能没有盈利的那些公司会持续盈利。后面会通过应用或者AI技术取得可观的盈利前景时,整体热点会扩散。 

所以,如果注重当前业绩的话,应该继续关注巨头;但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看3~5年,也可以对目前还没有做出盈利、但有一些特殊技术和独有应用场景的公司加以关注。

《红周刊》:AI炒作还有哪些风险点?如果虚火过旺,后面业绩不达预期会如何呢?

 周晶 :因为现在是AI产业发展初期,美股又非常看重季报,如果有一些公司的季报指标严重低于预期,很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下挫,这种风险一直存在。 

因为每次美股季报前,分析师会给一个预估,如果严重低于预期,尽管大家会认为相应股票后面两三个季度可能重新走好,但短期杀伤力还是挺大的。英伟达为例,目前只是一个季度超预期,但大家的预期是后面几份会持续超预期,但凡有一个季度突然不达预期,对整体行业杀伤力是不小的。但这种情况发生在科技巨头上面的概率不高,发生在一些小规模公司身上的概率会比较大。

《红周刊》:成长股投资习惯分0~1、1~10,10~N等阶段,对应着红海和蓝海的机会,那么美国科技股中AI、特斯拉、 苹果等热门领域,分别处于哪个产业阶段呢?

 周晶 :我认为AI已过了0~1阶段,ChatGPT基本把该阶段走完了。现在的 1~10阶段就看后面怎么商业化,怎么去做应用。商业化和应用端目前主要是几个巨头在做探讨,像 Meta、Google、Amazon、Microsoft。其中 Microsoft最典型的是直接用到了搜索引擎和office上面,Amazon和 Google 都是在其云端应用,Meta 直接在其元宇宙和社交工具中应用。但目前AI如果要走到10~N阶段,除了以上几个巨头外,还需更多公司参与,尤其更多软件公司要参与进来,这还需要时间。 

目前在1~10的阶段,如Tesla的自动驾驶和苹果的MR。但电动车和智能手机的硬件产业链早已成熟处于10到N的阶段了。

结合AI的新品是消费电子的大机会 

五大科技股中微软和谷歌

或在AI浪潮中崛起

但总体来看,消费电子的机会应该不如AI大。消费电子后续的机会,可能在于如何和AI技术结合在一起,推出革命性的新产品。

《红周刊》:苹果最近发布的MR一石激起千层浪,您如何来看对整个消费电子可能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周晶 :苹果的MR在技术上来说无可挑剔,但定价太高对推广不利,而且出货时间也低于预期。MR明年落地后, 到底能给该行业带来多大变化,还有待观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销量。如果不及预期,可能还要等到下一代产品价格下降后,看能不能普及。 

在消费电子领域,目前手机的出货量上升很难,MR还 是单独的外设,所以短期的压力还是 MR 推出之后怎么应 用到智能手机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 

我认为消费电子目前还是主要看苹果产业链,尤其摄像头、屏幕检测设备等细分产业后面的订单和放量的一些机会。但总体来看,消费电子的机会应该不如AI大。消费电子后续的机会,可能在于如何和AI技术结合在一起,推出革命性的新产品。

《红周刊》:有一种观点说MR推出、包括划时代的人工智能叠加之前的元宇宙等等变革,会加速Web3.0时代的到来。对此,您赞同这一观点吗?

 周晶 :Web3.0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没有杀手级的应用,目前为止还没有。包括投资非常大的Meta,甚至为了web3.0把名字都改了,也没有推出任何让人耳目一新、非他不可的杀手级应用。 

但是AI就不一样,ChatGPT的确代表了未来。所以我认为Web3.0在目前阶段和AI相比,除非很快有杀手级应用出来,否则还是AI代表未来整个科技发展的方向更为确定。

《红周刊》:在五大科技股中,除去苹果外,还包括Amazon、Meta、Netflix、Google,另外很多QDII所重配的Microsoft也不应该被忽视。能否举一个例子,当前点位如何具 体分析其配置价值呢?

 周晶 :就美股科技股巨头而言,因为拥有广泛的客户数和大量的应用系统与资金。所以在AI革命中,这些巨头最有可能首先做出大模型,并应用于自己的应用端。 

Microsoft是很好的例子,今年涨幅超过40%。首先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得很好,今年裁员力度很大,但我们应该重点看它的大模型应用。Microsoft 和 Open AI 谈成一个合作协 议,将ChatGPT很快用于其搜索引擎和办公软件,其办公软 件增加了 ChatGPT 功能之后涨价 40%,其云端应用大模型 后也是可以增加收费的。所以,这些巨头可能最先做出提升 利润的应用。

Microsoft也在扶持 AMD和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厂商,其 并不想把宝押在英伟达一家上面。总体看,我认为巨头们在 AI 战略上的远见和强大的执行力,是超出大家想象的。我目前最看好的是Microsoft和 Google,它们在这一轮 AI大潮 中最有可能先做出来。 

当然Meta最近在做一些巨大转型,包括从其以前全力投入的云宇宙里抽身出来,转而开始做大模型,但是公司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类似战略突然转变的过程,因此其并不是让人们非常信服的例子。Amazon的问题是最近美国在线零 售数据有走弱的趋势,这可能对其未来盈利性会有影响。但总体来看,Amazon的云业务还是很强大的,如果其大模型能够成功使AWS上的中小企业都选择其产品应用的话,未来也是能走出来的。

港股未来有机会均值回归

推出AI杀手级产品会

推动中国互联网大厂估值提升

中国互联网大厂的网络效应很强,壁垒也很高,且有巨量的用户数据,在AI大模型开发上有很大的优势。

《红周刊》:再看QDII重点配置的港股市场。今年恒生指数明显低调了许多,原因在哪里?如何研判下半年港股的走势呢?

 周晶 :港股是离岸市场,受影响因素远高于美股和A股,在港股做投资,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这决定港股上市公司是否盈利;其次是海外的流动性,流动性充裕才会有资金从发达市场流入新兴市场;第三要考虑大国关系,一般关系比较好时,港股涨得会比较好。这三点因素中,至少有两点有明确 的信号,才有助于港股整体上一台阶。

《红周刊》:最近,以国内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港股公司掀起了回购潮,您如何看均值回归有没有可能呢?

 周晶 :今年以来这样的回购已超过108家,金额也超过 360 亿港币。从公司自身来看可能觉得股票价值已经偏低了,性价比很好。而且从历史估值来看,目前港股的恒生 PB0.93 倍,恒生国企 PB0.82 倍,MSCI中国指数除 A 股外的 PE估值只有9.5倍,都是低于历史平均水平5%~10%。 

但是问题是估值何时能回归,取决于刚才谈到的三方面因素。我倾向于要等到三季度末方向会比较清晰,只要有两点明确,港股就有机会回归均值,目前还是在震荡期。

《红周刊》:互联网板块中三大龙头竞争颇为激烈,特别是抖音掀起的流量之争受到关注,您看谁是赢家?

 周晶 :目前看,腾讯的业务发展更为稳健,视频号带来 了新的流量,而且超预期,同时其游戏基本盘也很稳健。美团受中国消费影响很明显,其被很多海外投资者视作中国消费的缩影;其本地生活当前受到抖音很大的竞争和威胁,尤其到店业务不断在调低利润率;美团一季报业绩超预期股价却大跌,就是大家觉得为了应对抖音的竞争下调了到店利润率,认为其未来到店这块业务的利润很难维持。而因为抖音,快手短视频业务压力更大了,因此股价一直被压制。

目前,中国互联网厂商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做大蛋糕的时刻已经过去,现在流量争夺随着字节跳动加入,市场存量博弈越来越激烈。对所有已经入局的公司利润率而言,都有很大压力。短期来看, 竞争可能还是会比较激烈,所以要看字节跳动未来的战略, 这对当前的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都很重要。

《红周刊》:目前互联网龙头投资,核心已经从反垄断转移到AI加持上了,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您如何看 AI 对 它们的影响?

 周晶 :和海外类似,我们互联网龙头公司的网络效应也很强,壁垒也很高。它们有巨量的用户数据,有巨大体量的AI服务器,所以大厂在 AI大模型开发上有很大的优势,至少从大模型的训练端有非常强的竞争壁垒。小公司现在再想购入大量的AI服务器,再想去自主开发大模型不易。 

在AI的这一轮技术革命中,互联网大厂还是会有一些比较好的大模型和应用推出。因为我们的用户基数很大,商业化的方法也很多,而且中国互联网厂商在商业化领域的思路创新比美国更精明,所以用目前互联网龙头公司肯定是低估的。 

比如AI至少会在腾讯游戏业务上带来巨大革命,同时在短视频业务上也可以给其赋能,目前市场情绪的确是对这些互联网龙头非常悲观。如果往后看几个季度,等到这些互联网大厂真的有一些杀手级应用做出来,对于提升估值还是有好处。AI革命最后还是需要这些大厂来做,要从硬件端到软件和应用端。

《红周刊》:今年游戏类股票受益于AI,包括腾讯、网易都有在海外的游戏股权投资,您怎么看这些投资价值吗?

 周晶 :长远来看,游戏出海肯定是大趋势,但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也挺大,很多时候游戏出海面临水土不服的竞争,甚至莫名其妙就会卷入一些文化的争论中。这可能并不仅仅限于游戏公司,对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要面临类似的挑战。因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目前还处于拓展期,需要真正的拥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沉淀。

新能源车新势力之争优劣明显

特斯拉效应或促

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

新势力之争目前还是集中在“蔚小理”三家,其他新势力想赶超这三家很难。这三家中,理想优势很大。

《红周刊》:谈谈港股中的新能源吧,新势力之争目前存在哪些变数?有消息称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公司在美建厂对 板块产生哪些影响呢?

 周晶 :新势力之争目前还是集中在“蔚小理”三家,其他新势力想赶超这三家很难。这三家中,目前看理想优势很大。该公司针对客户需求把车定义为家里的一个客厅,又特别了解中国人喜欢买大车的偏好,而且又用增程式技术,有效的降低成本。目前来看,它每月的出货量远远超出后面两家,蔚来跟小鹏目前处于新产品交替期,交付比较尴尬。但是用动态眼光来看的话,3 个月之后当后两者产品爬坡之后,格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为,目前理想推纯电车很难,而且它迟迟不推纯电车的话,也表明它并不想打断自己一个增程式的市场格局,但是如果3个月后两者的新车型爬坡后,再推出一 个新的纯电车的话,到时竞争力就值得商榷了。 

目前三家中情况比较紧迫的是小鹏,它目前只有G6是新的爆款,其他产品都看不出有起量的可能。蔚来在换电权益分离后,产品竞争力可能会逐步回来。 

就电池海外建厂看,国内现在新能源车杀成一片红海,如果在美国渗透率如此低的情况下,走出去还是有可能超预期放量的。

《红周刊》:提到美国的电动车市场,就不能不提近 期股价创出新高的特斯拉。您怎么看特斯拉以及美国市 场新能源车的投资机会呢?

 周晶 :Tesla的估值是有底的。我们认为今年Tesla交付量应该可以到190万辆车,明年至少为250万辆,2025年有望到300万辆。

如果2025年交付300万辆车,假定每辆车到时候维持目前EBITDA1万美金的水平(假定降价和规模效应相抵消),这就是一个 300 亿美金利润打底的公司。我们就假定给其20倍EBITDA估值,这样估值的底应该是6000亿美金,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这一轮Tesla 股价正好是从6000亿美金左右开始启动的,其中的拉动因素一是电动皮卡,因为美国消费者特别喜欢这种产品,这可能会成为Tesla在美国市场的一个明星产品。 

此外,现在福特和通用开始逐渐接受Tesla充电桩的标准,意味着以后整个北美可能全部按Tesla的标准去铺充电桩了,Tesla的充电网路将成为北美的行业标准,这将为整个新能源车在北美的推广扫清障碍。 

而美国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5月的最新数据只有8%,远低于我国目前的33%。所以,美国新能源车目前有进一步渗透的机会。此外,这次债务上限谈判中,拜登政府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没有任何削减,这有利于整体新能源车在北美放量,这是近期股价上涨原因。除了Tesla,美国的一些整车制造商及一些中上游汽车芯片、激光雷达公司,随着未来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整体产 业可能都有机会。

业绩增速是投资成长股

最重要的财务指引

欧洲奢侈品上市公司可以成为

海外投资的“第三选择”

欧洲的奢侈品企业有历史底蕴,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非常高, 每次金融危机里表现都非常坚挺。

《红周刊》:之前在访谈中您也提到经常要投资科技的颠覆性的创新,能否举例说明怎么来投资这种颠覆性的创新?

 周晶 :颠覆性的创新是 ARK投资的首席投资官Catherine Wood 特别喜欢谈的一个概念,这类创新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变革,使人类当前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或生产成本得到极大的削减,从而导致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有巨大变革的创新。 

从历史上看,2000年的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一般是比较长的过程,至少5~10年。因此在一个颠覆性创新的初期,很难看清该企业能否成长为一家伟大的企业。电动车可以算这一类,在电动车初期分析Tesla,都觉得这是一个讲故事比较厉害的公司,虽然增速还可以,但是盈利负数、现金流很低。如果看短期财务报表的话,投资者很有可能不会投。但经过 5~10 年之后,该公司的技术带来一个飞跃性的提升,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彻底颠覆。Tesla今年可以做约190万辆车,2025年可以做到300万辆车,放在5年前或许没有人 能想到。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然后仔细去研究行业发展趋势,要多和这个行业的真正 专家学习。当然,投资颠覆性创新很多时候也要考验投资人的眼光和运气,比如投资Tesla的很多人中途下车。

《红周刊》:投资成长股逻辑迥异于价值股,您是如何在实战中提高投资胜率的?能不能结合例子分析筛选个股,您重点看哪些因素或财务指标呢?

 周晶 :宏观角度看,成长股的主升浪一般是在经济衰退末期和复苏初期,符合标准的美林时钟理论。当货币政策开始宽松,企业营收开始好转之际,成长股一般会领先于市场开始反弹,然后到了复苏末期再到过热期间,周期股业绩越来越好,因此这段时期的涨幅会反超成长股。微观角度来看,成长股相较于价值股的本质是在于高于平均的业绩增速,因此业绩增速是投资成长股最重要的一个财务指引。

我一般比较喜欢看两个指标,一是收入增速,因为收入增速相对于盈利增速,企业可调节性更小,更能反映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如果收入一直快速增长,这家公司是很有前途的。另外就是自由现金流,如果企业虽然收入在高速增长,但是现金流恶化,这样的企业收入增长可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 

这两个指标我一般是在微观的角度看的比较多。如果从产业角度来看,整体市场空间的大小、公司技术的领先性和壁垒、渗透率的拐点等,都是判断成长行业的关键。总体上,从财务角度来看,前面提的两个指标会更有用些。

《红周刊》:您有海外求学工作的背景,如何来适应国内 外不同市场差异,而且您量化背景比较深厚,如何用量化手段为境外投资保驾护航?

 周晶 :都是做二级市场投资,国内外有很多共同之处, 区别就是海外可能看宏观自上而下的投资更多。做海外投资的时候,会更多的研究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债利率的变动方向,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走向。在A股,自下而上是一个占主导的投资方式,精选个股能有效做出阿尔法。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和海外的头部量化机构合作学习。量化筛选出来公司后,还是会去做基本面分析;然后也和行 业专家及海外卖方分析师一起自下而上遴选个股,由此更有可能做出阿尔法。

《红周刊》:A股的基金经理可能经常要出去调研,全国 各地跑上市公司,但 QDII不太可能全世界去调研,如何克 服这一短板呢?

 周晶 :投港股,实际主要是投国内在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跟A股一样会进行实地调研,纯美股想实地调研肯定会比较难,所以我们会更加依赖海外投行的分析师,因为他们是可以实地调研的。 

其次,美股有很多公司在国内有分支机构,中国的需求对整体的业绩影响很大,比如消费股里面的星巴克、麦当劳、耐克等。这类公司可以通过国内一些渠道了解数据变化,也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总体来看,对美股的基本面研究肯定更难,但是也只能知难而上。

《红周刊》:除了美国和香港,您觉得第三个值得配置的 国家或地区在哪里呢?

 周晶 :可以看一下欧洲的奢侈品上市公司。欧洲的奢侈品企业有超过100 年的历史底蕴,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非常高,其中一些顶级奢侈品品牌,在每次金融危机里表现都非常坚挺。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不管收入还是利润都能够迅速 超越到危机前水平。顶级奢侈品一般还存在涨价后销量反而增加的现象,这样可以保持长期较高的利润率。因此,欧洲的奢侈品也是一个长期投资可以考虑的方向。

(本文已刊发于7月1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