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财信

特斯拉又来“搞事情”!价格战无可避免,行业洗牌或已加速

壹财信 发布于 2023年08月18日 10:53

随着特斯拉的官宣,新一轮价格战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8月14日,特斯拉宣布,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从31.39万元调整为29.99万元,高性能版从36.39万元调整为34.99万元。同时,Model 3现车8000元限时保险补贴上线。

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已有十余个汽车品牌先后推出官降、限时促销、限时补贴等不同形式的“降价促销”政策,其中上汽大众SUV家族单车最高综合优惠达6万元。

“被迫”降价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新能源汽车委员会会长李金勇指出,上半年车市刚从疫情中走出来,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起伏,行业整体相对比较焦虑,各车企大打价格战。下半年,车市逐渐回暖,但新上市车型反而比老车型价格更低。换言之,价格战前置了。

究其原因,李金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新车定价往往会参考竞品价格,在汽车市场高度内卷的当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先机,车企的定价策略通常要比对手更低;

第二,品牌内高级车型降价,倒逼低级车型也得降价,如原来卖20万元的车型如今卖17万元,那么原来卖15万元的车型就不得不卖13万元,引发滚雪球效应;

第三,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油电同价”成为大趋势,这直逼燃油车价格腹地,燃油车被迫全面降价。

诚然,降价的确会引起消费者关注,但价格只是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之一,眼下更关键的问题是经济下滑带来的消费信心不足。这是车企无力改变的大势。

为了更充分发挥汽车消费对稳定我国消费大盘、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今年下半年刚开始,汽车行业就成为了各部门促进消费政策的重点。

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在明确的6方面促消费举措中,“稳定大宗消费”居于首位,特别提出要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畅通二手车市场流通和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支持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促进汽车消费的重点应当是市场存量的结构调整。一些有增购和换购汽车需求的消费者,往往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收入和就业的预期也较为稳定,提振这一部分人群的汽车消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利润换时间

“形势大好,无人赚钱”,这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普遍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部分传统车企来说,降价实际上是以利润换时间的策略。通过降价去库存,车企能够加速资金回笼,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这也能为自己向新能源市场全面转型留足时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们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降价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助力其完成转型。

也有行业专家表示,“本轮降价的本质原因,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发生质变。”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3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但是,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相比,行业集中度过低。

中国汽车产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就必然面临产业升级,而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必经之路,头部企业必然会通过降价来提升市占率,通过规模效应来淘汰中小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在新能源赛道最疯狂时刻,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一度接近500家,时至今日,生产线仍保持正常运转的新能源车企不到50家,可谓是“九死一生”。

建信基金陶灿认为,价格手段是市场规律一个重要的媒介,对于新能源车来说,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同时,那么竞争也会加大,新能源车补贴退坡下,市场结构或迎来改变,竞争是少不了的,市场集中度提升也是符合产业发展逻辑的。

加速洗牌

由2023年为始点,中国车市将迎来新一波车企淘汰潮。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天际汽车停工停产,员工将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爱驰汽车则已经连续两月延迟发放工资;雷丁汽车已申请破产。此外,威马汽车资金链紧张的消息也频出,员工降薪、停产等负面传闻也多次登上热搜。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复杂的市场情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一些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淘汰。

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直言,过去3年,已经倒下了75个汽车品牌,预计3-5年后,或将还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我们可以预料,未来的竞争,仍然将会非常激烈,但倒下的品牌会留出更多市场空间,让活着的品牌发展更有余地。”

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认为,当前的竞争阶段已经不再是依靠一两个爆款车就可以活下去,企业需要持续的现金流和可用于市场竞争的现金储备,拼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质量、规模、体系能力等。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认为,后价格战时代,在比拼技术、创新甚至资金储备、体系能力之前,更多汽车品牌的诉求,只是在这一轮厮杀中通过以利润换份额的方式活下去,才能继续留在“桌”上,而不是连“掀桌子”的资格都没有。

(转载自《览富财经网》)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