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财信

管理规模不到15亿元,国联基金权益一哥甘传琦存在感“稀薄”

壹财信 发布于 2024年02月23日 14:52

来源:壹财信

作者:苏向前

近两年的股市低迷表现让不以权益类基金擅长的公司更加举步维艰,即便是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也只能更多依靠固定收益类基金维持规模,这就造成了原本“重固收轻权益”的公司更加偏科,比如如今已经改名为国联基金的原中融基金

根据东方财富网统计,在去年12月31日时,国联基金凭借1141.65亿元的规模在全部206家公司中排在第52位:但是从细分来看,债券型基金加上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就超过了1000亿元,然而股票型基金加上混合型基金的规模才大约90亿元,两者的对比可以用“大象和蚂蚁”来形容。

管理主动权益产品最多者

甘传琦自身号召力有限

统计数据表明,国联基金现在的在职基金经理达到了31位,其中仅有杜超和石霄蒙两人管理产品数量超过十只基金,其中前者是管理指数型产品的基金经理,后者是固定投资部的基金经理。接下来按照管理基金数量多寡进行排列,陈薪羽、潘巍、韩正宇和李倩的管理数量分别为八只、七只、七只和六只,但是他们也都不是管理主动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

再接下来则是管理五只产品的甘传琦和柯海东,他们并列成为管理公司主动产品最多的基金经理,两人中任职时间略短的甘传琦是国联基金一手培养上来的基金经理:从简历上看,虽然他此前也曾在博时基金任职,但是当时他也仅是做到了基金经理助理这一职位。

从2017年6月管理国联产业升级混合开始,他开始了基金经理的管理生涯,至今接近了七年的时间,其98.05%的任职回报也是第二任职回报好成绩。但是从他在公司管理的情况看,现在至少有两点疑问浮出水面:首先是虽然目前他仅管理五只公募产品,但是从担任基金经理以来在公司已经走马灯式的管理过多达十二只产品,最短的大约仅管理过一年时间,不知道为何公司不能多给一些时间做出一只任职翻番的代表作呢?其次是如果将AC两类分开来看的话,无论他曾管理过的和正在管理的基金,竟然没有一只产品在去年年底的规模突破5亿元。

当然这般规模不济背后的原因多和业绩缺乏亮点有关。就以目前在管基金中任职回报最高的国联产业升级为例,该基金在此前两个完整年度中净值下跌都超过20%,同时今年到目前也排在同类产品的中下游。去年12月31日时的前三大重仓股来自科创板,第四和第五大重仓股来自于创业板

他在季报中强调国产化,他强调了国产化的逻辑已经不仅在传统的半导体之类,在汽车、医药、新材料等很多行业都出现扩散。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把“国产化”的研究颗粒度揉细,继续深入到更加细分的行业去找这种有确定性的品种。

引入注意的是,他过往任职回报最高的产品是一只医药主题类的基金,似乎他的能力圈从早期的医药发散到多领域;但或许也正是这种发散,让他在基民中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

柯海东偏保守式配置

制约业绩向上高度

对比甘传琦,另一位管理五只基金产品的柯海东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任职时间超过七年半的他现在管理五只产品,但是在去年年底时的合计规模也不过是21.92亿元。从最佳任职回报来看,除去已经卸任的高股息基金外,目前他还有两只在管的基金实现任职回报翻番。

以其中业绩更好的国联竞争优势来看,去年12月31日的重仓股中,最新包括了沪电股份、传音控股和网宿科技涨幅都超过了10%,但问题在于占比最高的第一重仓股也仅为4.54%;同时从去年四个季度的第一重仓股占比来看,柯海东最高的一次选择也没有超过6%。

相似的场景也在他的另一只任职翻番的国联策略优选上体现,无论是白酒领域的迎驾贡酒、泸州老窖还是创业板中的电连技术,他同样严格将比例控制在6%以内。或许这样的思路也有不得以的苦衷,毕竟他的在管基金也仅有一只规模突破10亿元,在市场低迷中随时要备足子弹应付可能的赎回高潮。

他在季报中展望:“我们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地产投资在低基数下可能收窄,中央加杠杆引领基建投资托底经济,国内科技创新、国产替代依然是政策的关注重点,在美联储可能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出口存在结构性亮点。轻总量、重结构可能仍是未来一段时间A股投资的主旋律。”

需要强调的是,当年他在前海开源管理产品时是从指数型基金做起的,后来又陆续管理过农业、高股息、医药、消费等多种类型,但或许也正是这种看似全面的特征,让其在一众基金经理中显得悄无声息了!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